新年習俗|水上人年三十食粉甜豬肉 蒸年糕先拜神怕犯禁中厄運寧願唔蒸
香港曾是著名漁港,住了不少水上人,隨海而居,靠海吃海。筲箕灣銅鑼灣香港仔西貢大埔……都是他們的聚居地。行船走馬三分險,船上揾食,船上居住,常遇風浪,習俗也不同岸上人。水上人過年都自己傳統,吃的拜的,都是華人過年文化的一大特色。
船上新年重意頭
住在長洲的黎水嬌(嬌姐)對水上人的過年習俗非常熟悉。無他,今年68歲的嬌姐出身水上人家庭,上輩幾代人都是靠海吃海,直至她這代才上岸,轉行賣海味。「漁業式微嘛!原本我家住西貢水面,後來遷到香港仔避風塘,那裏認識我老公,組織水上人家庭,之後再來到長洲揾食,五十多歲才上岸。」嬌姐介紹自己出身。
雖然上岸多年,但住在海面數十年,不少水上人的過年習俗仍然記憶猶新。「年三十晚,我們會在船上點一盞燈,放在祖先神位,一直亮着,直至年初二,才叫過了年。」嬌姐說。過了年,水上人頭等大事是「行椿」,開動自己住的船的摩打,前後左右的駛動一會,並且在船頭淋水,寓意行好運,運程勝去年。岸上人會大掃除,水上人也不例外,除了船清理乾淨,還會做翻新,「洗乾淨船之後,塗一層很亮的光油,才可以過年。整架船前前後後也塗,也包括船側,舺板也很都注重,洗得乾乾淨淨,塗得一絲不苟,閃亮亮的,站在上面也有倒影,才吉利。」嬌姐說。
岸上人會在家中貼揮春,水上人也做,但除了揮春,還會貼「紅錢」,其實是沒有字的一張紅紙,從船頭貼到船尾。據說是因為水上人多不識字,不會寫揮春,故此以紅紙代替,是真是假則無從稽考。漁民出海常遇風浪,水上人過節,十分注重拜神,祈求平安。年輕時,嬌姐每年都會上岸到廟宇上香拜神,例如長洲北帝廟、馬祖廟。船上則會拜祖先,及船頭拜大神,包括天后、洪聖、金花、華光、觀音、北帝、關帝、陳王、財帛,「從前祖母單是拜大神都會唸半小時經,很隆重!」嬌姐回憶說。
水上人信鬼神,過年禁忌不少,最教嬌姐印象深刻是蒸年糕。從前她祖母蒸糕前都會在鑊蓋上插三支香,放一個碌柚皮、元寶,祈求年糕順利蒸熟,帶來好運。「如果年糕蒸十個八個小時,都不轉金黄色,就很不吉利。聽過很多真人真事,年糕蒸不好,不久家中小孩就會失蹤,或遇溺。很可怕,以前經常發生,很多!所以我極之不主張媳婦學蒸年糕,我的熄婦現在學蒸芋頭糕、蘿蔔糕,我警告她們甚麼糕都可以蒸,唯獨年糕例外,我說不要蒸,千萬不要蒸。我多年來都不會自己蒸,買回來算了,保證蒸得靚。」嬌姐認真說。
一家大細吃甜肉
岸上做節,賀年菜必不可少。水上人的賀年菜離不開海鮮,魚、蝦、海味都有,合成9道菜式,稱「九樣菜」,寓意長長久久。其中有一道最大特色,叫「甜肉」。
材料包括粉葛、五花腩及片糖,是嬌姐祖輩傳承下來。「有些水上人家庭還有下柿餅、芝麻等,我們由祖先繼承下來,都會做這種食物,作為後輩,我都遵守這個傳統。通常年三十那天吃了,吃不完,放冰箱,可翻熱再吃。從前水上生活艱苦,過年有肉有甜吃,很好了。我們一家過年都吃,弄一大盆都不夠吃。」嬌姐說。
做法頗花工夫,粉葛、五花腩要先汆水、瀝乾水、放涼,把片糖煮熔了,再下鑊一起炒勻,入口甜甜的,像豬肉乾。「又要汆水又要烚,粉葛豬肉都要烚,烚都要二十多分鐘,就要全部拿去汆水;粉葛的粉弄出來,不弄出來,就煮到泥漿一樣,不好看也不好吃。」嬌姐教路。甜肉工夫雖然多,但過時過節,吃得一家甜甜密密,意頭好,嬌姐每年都會堅持每年親下廚,做給家人吃。
採訪:陳佳男
攝影:阿育
編輯:鄒仲安
/cloudfront-ap-northeast-1.images.arcpublishing.com/appledaily/6CNKFFGI6VGJJNROWXTRE5ILPE.jpg)
/cloudfront-ap-northeast-1.images.arcpublishing.com/appledaily/2V5DMQHAJNBKTFXXF36SWR5IVI.png)
/cloudfront-ap-northeast-1.images.arcpublishing.com/appledaily/WXTQW76CERD7RP3LM7V5THEXPM.png)
/cloudfront-ap-northeast-1.images.arcpublishing.com/appledaily/2FP357LOHNBHDFJLVDRE2QMHPA.png)
/cloudfront-ap-northeast-1.images.arcpublishing.com/appledaily/RR6KHQEXPRAH3KPYDRHHJ7U24M.png)
/cloudfront-ap-northeast-1.images.arcpublishing.com/appledaily/CC2XLKTEY5AAPFI5XVXVH246OI.png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