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大利的街坊公園 - Ling is travelling

公園由有2000年歷史的引水橋貫穿,羅馬帝國為將河水引入城市,用花崗岩建成這條引水橋。
公園由有2000年歷史的引水橋貫穿,羅馬帝國為將河水引入城市,用花崗岩建成這條引水橋。
我的意大利好友曾住羅馬市中心,我行5分鐘到萬神殿,再行10分鐘到許願池,我間中去住當然好爽,但他嫌每日出門被遊客簇擁,不久搬到較遠的地方。
但在羅馬住到幾遠都會跟古跡為鄰,像我另一位朋友住在羅馬地鐵線尾站,猶如我們的柴灣,她搬屋時邀請我去作客,說新居後面有個漂亮公園,去到才知公園由有2000年歷史的引水橋貫穿,羅馬帝國為將河水引入城市,用花崗岩建成這條引水橋。
幾個赤膊男人坐在不知千幾年歷史的巨石曬太陽,一家四口沿着引水橋踩單車,我們逛到日落西山,看着夕陽將宏偉古跡染得金黃,我決定下次來也要借輛單車踩。
第二朝我在她家附近四圍逛,行行下走入羅馬時期的貴族別墅,馬賽克地板隱約可見,雖然圓形古劇場有點殘破,但最正是四周就是民居,學生哥放學來這玩,對面露台的婆婆在曬衣服。
我去旅行最愛看人人可以享用的古跡,像深水埗主教山的配水庫本來就是街坊晨運勝地,偏偏古蹟辦所謂專家無能如特區高官,上次評錯皇都戲院,今次由得水務署拆配水庫,次次都要民間東奔西跑據理力爭,你班廢柴幾時嘔返過去幾年的人工出來?
撰文、攝影:呂珠玲
曾任《壹週刊》政治組記者及《茶杯月刊》高級記者,為向世界出發多番辭職旅行,自2013年成為自由工作者,至今已踏足100個國家,操流利中、英、意、西語,如今以繙譯及寫作為生,但仍然思念採訪生涯,故為《蘋果日報》撰寫旅遊、專題及人物訪問。

幾個赤膊男人坐在不知千幾年歷史的巨石曬太陽,一家四口沿着引水橋踩單車。
